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恩平市横陂镇,继2022年7月建成全市首个镇史馆后,一座崭新的《农耕文明馆》于2025年7月1日上午在横东村正式揭幕。馆内精心陈列着300余件征集自横陂镇及邻近乡村的明清时期农耕文物,分门别类、依年代布展于两个展厅,生动展现了这个恩平唯一滨海小镇在山海交融中孕育的独特文明印记。作为恩平市首个《农耕文明馆》,它的落成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揭幕仪式虽简洁却隆重,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的横陂镇,宛如一颗镶嵌在镇海湾畔的明珠。它不仅以碧海银滩、红树林湿地闻名遐迩,更在山海相依间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作为恩平市著名的“百家姓镇”(拥有102个姓氏)和唯一的沿海镇,横陂巧妙融合了海洋文化与农耕传统。这座农耕文明馆,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千年来的耕耘智慧与生活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宋元时期,横陂镇便已出现人类聚居点,先民们以渔猎和简单农耕为生,播撒下文明的星火。至明代中期,随着社会变迁与人口迁徙,多族群聚居格局逐渐形成。不同族群带来的多元文化、生产技术及生活方式在此碰撞交融,为横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农耕文明馆以“山海耕读”为核心主题,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系统展现了传统农具的演变及其蕴含的智慧:“农耕记忆”展区:陈列着从各村征集的传统农具。耕作工具如清代木质犁耙、铁锄等,见证着农耕文明的肇始;复原的“男耕女织”场景,生动展示了曲辕犁、水田耙的使用方式。灌溉工具:馆藏亮点当属龙骨水车(翻车)。这种东汉发明的提水装置,利用串连刮板的木链设计,能将低处河水提升至高处农田。其链轮传动原理至今仍应用于现代疏浚机械,直观诠释了古人“旱时车水入圩,涝时排水于外”的治水智慧。加工工具:石磨、风谷机、砻等器具集中展示了粮食加工流程。石磨由两片带磨齿的圆柱形岩石构成,其构造原理与现代辊式石磨一脉相承。观众可亲手操作石磨,体验传统豆浆制作中“一磨三刮”的精妙工艺。渔业工具:作为沿海重镇,横陂的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密不可分。馆内陈列的渔网、蟹笼、蚝耙等渔具,与龙骨水车、犁耙共同演绎着“耕海牧渔”的生活哲学。横陂镇农耕文明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活态传承的教育基地。当前,横陂镇正探索“传统+科技”的创新路径,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镇海湾”农产品品牌,致力于将展馆升级为集“文化展示”与“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值此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之际,横陂镇正乘势而上,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厚资源,以产业为基、生态为底、民生为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延伸:《民俗文化馆》——烟火里的文明,不变的乡愁秉承“留住乡愁,守护烟火里的文明”理念,该馆内还增设了《恩平市横陂镇民俗文化馆》。在恩平市一位对当地历史甚有研究的退休老干部的指导下,工作人员深入村落,查询史料、走访乡贤、征集物件,汇聚了200多件反映横陂民俗风情的珍贵老物件。该馆与2022年7月建成的《横陂镇镇史馆》及新揭幕的《农耕文明馆》配套成体系,让市民游客能更深刻地认识横陂乃至恩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馆》通过实物展示等形式,再现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横陂农家生活场景。展品涵盖:生活瓷器:虽非瓷器产区,但瓷器在当地生活中无处不在。馆藏清末民国的青花瓷碗、盘、碟,纹饰质朴(花卉、鱼虫、几何纹),充满乡野气息。其中,口径约20厘米的青花缠枝莲纹碗尤为特别,是当地小窑烧制的“吉祥碗”,用于婚宴节庆,寄托美好祈愿。此外,还有青花瓷枕、香炉、竹节碟及粗陶茶罐、白瓷盖碗等,承载着几代人的温暖记忆。竹编器具:竹篮、竹筛等由当地匠人手工编织,造型实用(如圆润竹篮便于渔民盛放渔获),是农耕时代劳作的“亲密伙伴”,见证着辛勤的岁月。各类杂项:丰富多样的器具凝结着横陂人的生活智慧。这些瓷器与杂项器具,以最本真的姿态,记录着横陂百姓的生活点滴与情感脉络。在民俗文化馆的守护下,它们跨越时空,续写着新时代的篇章。步出《横陂镇农耕文明馆》和《横陂镇镇史馆》,门口一副对联赫然入目:“镇史村史看人间正道,社情民情现一代风骚”。短短十八字,道尽了横陂镇建设系列展馆的深远意义——铭记历史根脉,观照社情民生,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华。
展开剩余1%(作者:冯创志)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